克雷氏骨折是发生在桡骨远端距离腕关节面约2-3厘米处的骨折类型,多见于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。这种骨折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,典型表现为腕部肿胀、畸形及活动受限,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针对性治疗。
1、发病机制
克雷氏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,例如跌倒时手掌撑地,力量传导至桡骨远端形成骨折。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易发此病的重要因素,骨密度降低使骨骼在轻微外力下即可发生断裂。此外,交通事故、运动损伤等直接暴力也可能导致此类骨折。
2、临床表现
患者常出现腕部剧烈疼痛、肿胀和皮下淤血,典型体征为“餐叉样”畸形,即手腕背侧隆起、掌侧凹陷。患肢可出现腕关节活动度下降,手指屈伸受限,伴有局部压痛及骨擦感。部分严重骨折可能损伤神经血管,导致手指麻木或血液循环障碍。
3、诊断与治疗
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,需拍摄正侧位片评估骨折移位程度。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,通常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石膏外固定。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需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,术后需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。康复期应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以恢复关节活动度。
患者确诊后应避免患肢负重,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。骨折愈合期间需加强营养摄入,注意观察手指末梢血运和感觉变化。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,发现固定松动或愈合不良需及时处理。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测骨密度,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。